茶山杨梅满山红
作者: 来源: 浏览次数: 日期:2019/7/6 2:07:31
“雁荡美景茶山梅,江心寺后凤尾鱼”。“茶山梅”,就是指“茶山杨梅”。
茶山,位于温州市中心区的南边,属瓯海区,自古以产杨梅闻名。清朝光绪年间编纂的《永嘉县志》载:“杨梅,旧记载土产杨梅,今出茶山者味尤胜。”茶山杨梅,尤以丁岙梅最著名。
记得上世纪70年代,我第一次到茶山品尝丁岙杨梅。我们一行人从茶山镇出发,沿着五美园边的山岭拾级而上,到了一个大山岙时,眼前的漫山遍坡,一片片郁郁葱葱。在苍翠之间,一株株球状冠的杨梅树,缀满了点点红斑,红绿相间,煞是好看。这时,不禁令人想起了郭钟岳《瓯江竹枝词·杨梅》:“梅子结时多好风,梅子青时三月中。梅子黄时梅雨过,杨梅己熟满山红。”
丁岙杨梅,真是名不虚传。它个大形圆,粒粗色黑,肉柔多汁,甜酸适口。宋代方岳在《杨梅》诗中写道:“筠笼带雨摘初残,粟上生寒鹤顶殷。众口但便甜似蜜,宁知奇处是微酸。”此诗可谓是丁岙梅的写照。
那时上山吃杨梅,只要每人付五毛钱,就让你吃个爽。不是杨梅不值钱,也不是果农慷慨好客,而是每个人到了杨梅山,看到殷红晶莹可爱的杨梅,未尝已唾涎欲滴,但是吃不了几颗,就再也吃不下去了。还有,最大最黑最好的杨梅都长在树顶上,站在地上能摘到的树枝下面杨梅,都不是上等梅。故乡有一句谚语:“树顶杨梅叶下橙。”
边吃杨梅,边议论哪种水果最好吃。这时,有人讲了南宋张端义《贵耳集》里一则故事:有一年仲夏,一位福建考生和一位浙江考生在赴京赶考途中相遇相识,在谈诗论文之余,各以故乡特产水果自夸,相持不下。福建考生盛赞荔枝是“闽乡玉女含冰雪”。浙江考生不甘示弱,称颂杨梅是“吴郡星郎架火云”。用星郎、玉女来比喻杨梅、荔枝,别有情趣,难分高低。但是,大诗人苏东坡在与人争论何种水果可与荔枝比媲时,引用了宋代诗人平可正的一首诗:“五月杨梅已满林,初疑一颗值千金。味方河朔葡萄重,色比泸南荔枝深。”在诗人的眼里,杨梅要比葡萄、荔枝珍贵。明代徐玑有诗:“折来鹤顶红犹湿,剜破龙眼血未干。若知太真知此味,荔枝焉能到长安。”诗中就以为杨梅胜过荔枝。
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说,杨梅形如水杨子而味似梅而得名。杨梅原产我国,分布在江南各地,我国北方及其他地方十分罕见。杨梅为常绿乔木,树高七八丈,树龄可达200余年。它雌雄异株,春天开黄色小花,夏季结圆球形核果。唐代宋之问有诗:“冬花釆卢桔,夏果摘杨梅。”杨梅果色艳丽,有红,有白,有黄,有紫。李白有诗:“玉盘杨梅为君设,呈盐如花皎白雪。”这就是描写白杨梅的诗句。明朝吴宽有诗:“五月果初熟,枝头鹤顶丹。”这是描写红杨梅。杨循吉也有“满盘新摘恣狂唉,十指染丹如茜著”句。吃杨梅手指都染得红红的,可见杨梅多么红艳了。
绍兴会稽和宁波余姚,自古都是著名的杨梅产地。明代王象晋《群芳谱》就说过“杨梅会稽产者为天下冠”。宋代杨万里有诗:“梅出稽山世少双,惟知风味胜他杨。玉肌半酸生红粟,墨晕微深染绿囊。火齐堆盘珠径寸,醴泉浸齿蔗为浆。故人解寄吾家果,未变蓬莱阁下香。”明代余姚孙陛在京城当官时,经常忆起故乡的杨梅:“旧里杨梅绚紫霞,烛湖佳品更堪夸。自从名系金榜后,每岁尝时不在家。”明人卢襄也有思念故乡杨梅诗:“北方地冷无南果,最恨杨梅未得尝。极目杭山涎欲下,移家聚坞勿能忘。”故乡的杨梅,迷倒了多少在外的游子。
杨梅是夏令美味果品,营养丰畜,除了鲜食外,自古可以浸酒、酿酒、制蜜饯以及罐头食品。用杨梅制成的“梅香酎”,早在晋代己名重一时,“非贵人重客不得饮之”。温州民间自古有用烧酒浸制“杨梅酒”的风习,至今盛行不衰,成为夏天消暑的佳酿。还有用次等杨梅或落地杨梅加盐腌制,然后加糖晒制成杨梅干,亦别有一番风味。
杨梅还是保健果品。其性温,味甘酸,功能生津解渴,行气消食,止呕镇痛。据科学研究表明,杨梅还有抗癌的作用。杨梅多食会令人上火,致痰,故一次不宜过量食用。